PhilObserve: Urban Function Restoration

PhilObserve,為 Phil Crew 的日常觀察。我們從生活中的事件或案件採集資訊、紀錄現象,進行思考反芻,再化作養份。在這系列文章當中,我們分享田野調查與靈感案例,讓這些感動我們的人事物,為更多人帶來啟發。

相較於亞洲,西方國家更注重重建與保留,從燈座的主架構保留,僅替換其中的線路與燈泡,到建築與街道的外觀修整,在實踐功能與機能的同時,他們花了許多力氣保留歷史與城市的記憶,如何承繼這些無形的資產無疑是現代化都市的挑戰與課題。

城市機能的修復與重建

走在西班牙的街道上,不時能見到修整中的傳統石材道路,拐進下個街角便有外牆重新油漆的作業,最令我們驚嘆的,是僅保留建築薄薄的外牆,而將裡頭所有的樑柱、結構全部清空,翻新建築的現代化工程。

城市機能的修復與重建

保留燈座結構,重拉了線路製作成 LED發電的路燈

安藤忠雄曾在自己的自傳《在建築中發現夢想》提及過東西方在城市修復與重建上持有的觀點。1923 年的關東大地震,它所帶來的影響在日本人心中留下劇烈的餘震,從這樣的天災,他們被迫直視建造耐震與防火建築的必要性。

在這之前,明治維新曾效法西歐大量使用石材建造房屋,最終它們都在這場大地震中因無法耐震而倒塌,此後日本便全面採用制震性較好的鋼筋水泥構造。安藤認為,雖然為了建造安全的住所而更新都市功能是必要的,但這樣全面革新的決策也導致了日本現代早期多樣化的建築風格在街景中逐漸消失。

Photo by 慶應義塾福澤研究中心

明治末年完工的慶應義塾大學圖書館,是現今少數完整保留的明治建築

18 世紀工業革命後,社會結構便被顛覆了,面對生產,功能性與文化保留往往被置於天秤兩端。都市為了承載更多人口,不得不在原有的架構上做翻新,以容納更多元的生活樣態。

從實用角度出發,與修復中世紀街道相比,建造現代化大樓更具經濟效益,為了保留富有歷史和文化底蘊的街景,西方社會付出了巨大努力。而在這種翻新過程中取得成功的關鍵,正是由於人們把文化與地景,視為應該要超越時空傳承下去的都市記憶。

米白的外牆之所以能保持整潔,仰賴人民是否有意識地想維持市容

西班牙瓦倫西亞的 CCCC Gallery 位於一座建於 13 世紀的修道院內,建築結合哥德式和文藝復興的風格,現作為當代藝術館持續支持著城市。參觀時發現建築的西側正在進行修繕作業。

馬德里的太陽門廣場 (Puerta del Sol) 保留原有建物外觀,飯店與周邊商家則在建物內部營業。

西班牙政府為了鼓勵人們一同參與保留文化的行動,每年提供擁有完整產權的大樓管委會一定的補助金額,以維持大樓結構穩定與外牆美觀。對政府來說,修整市容有助於建造完善的都市形象、背負傳承都市記憶的社會責任。對人民來說,則能提升房產價值,未來更易於脫手。

在政府機構的推行與鼓勵制度中,不論是油漆外牆亦或修復上頭的瓦片,都是每個街角不會少見的景色。而當這樣的景色成為日常,人們共同建造美好都市的想法便會根植於心,而這純粹且由個人出發的原動力是恆久不竭的。

連接市中心的交流道口,於1956年建造了紀念西班牙內戰的拱門 Arco de la Victoria

以傳統石塊砌成的街道,在修整時仍然使用傳統技藝,一顆顆牢牢地打進地裡、灌漿、修平。

1800’s 的牛津與現在的對比 Photo by national archaeology

居住在同一座都市裡的人民,若能有共好的精神,試著去平衡保存與翻新的可能,那麼都市記憶便能有機會傳承與累積,而文化底蘊便會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生長出來吧。

More Of The City

Previous
Previous

PhilObserve: TAKEO PAPER

Next
Next

PhilObserve: Milano Design Week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