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 Journal )

PhilGarden: 美學作為一種哲學

09/02/2022

我們經常能聽到人們主張,審美是主觀的。然而如果真是如此,為什麼眾人認為「美」的事物,仍然普遍被多數意見擁護、支持?試想,如果「美」不僅是一個抽象的官能感覺,而是眾人在腦中一起彙整出的一個意見,那又是什麼驅使大家在無意間做了同一個結論?

具體來說,美是什麼?

品牌故事是一匯聚人心的敘述,它所談論的是關於品牌帶給人們的感覺與體驗。與傳統廣告的差異在於,廣告所陳述的是關於品牌或產品的理性利益點,品牌故事卻更貼近於情感漣漪。

對哲學家們來說,美學的範疇就是我們與事物、環境相遇時,腦中所發生的一切。哲人們認為一個人的品味驅力,應該被視為一種內部感官,而這種驅力的作用,需仰賴外部感官 (直接的五感) 與其他內部感官 (記憶、常識、判斷力、想像力等) 達成統合,方能歸納出對「美」的認定。也就是,判斷事物為「美」,要達到讓主客觀並駕齊驅,存在著一些務實的基準,我們探究的不僅是感官上的愉悅,還需從感性及理智面向做出評估。以智性梳理感官,則往往仰賴許多規律及理念,這讓哲學家們忙得不可開交。

由時間溝壑回望的東方美學

回過頭來看東方哲學系統的發展,其實不難發現美學也深耕我們的日常。與西方美學對事物鞭辟入裡的解剖及類比有所不同,東方美學更具體而微地探究「時間」的意義與流動方式。我們有在哲學世界披荊斬棘、翻譯眾多西方思想巨擘著作的美學家朱光潛,有蔣勳帶著我們踏過季節更迭、聆聽水墨畫節奏裡的內斂聲響,亦有日本滲入生活縫隙的物哀 (感物傷情)、幽玄 (深邃的優雅及微妙)、侘寂 (質樸的美及時間的光澤) 相伴。然而同樣需仰賴細膩的外部感官與積累打磨的內部感官,它們的美才得以被欣賞。

在 Phil Studio,我們喜愛鑽研先驅對東西方美學的注釋,將感覺視為一門值得不斷推敲研究的學問,並將我們對文化及生活的觀察匯入創作。我們相信,透過這些堅持,將能讓普遍的「美」的概念推及更多人的視野,而這也是我們將感學兩字化作名字佩戴在身上的原因。

Language swit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