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bserve: 丹下健三

PhilObserve,為 Phil Crew 的日常觀察。我們從生活中的事件或案件採集資訊、紀錄現象,進行思考反芻,再化作養份。在這系列文章當中,我們分享田野調查與靈感案例,讓這些感動我們的人事物,為更多人帶來啟發。

建築的本質,是建築師們在每個作品中,斟酌思量寄託於建築的思想。而丹下健三(Kenzou Tange,1913~2005)為香川縣創作的兩個建築作品,則充分表現建築為了延續與保留地方人文,堅定不移的價值。

二次大戰後,日本各地百廢待興,距離廣島不遠的香川也受到波及,近八成街道被毀。而香川縣知事金子正則招募了日本各地才華洋溢的建築師,一起重振香川縣的重要都市建設。其中,作為政治中心的 香川県庁舎(也被稱作東館)便邀請了甫成名的丹下健三,設計出與民主主義思潮相符的建築。而後,丹下健三又為香川縣建造了東京代代木競技場的雙胞胎 旧香川県立体育館

此次 Phil Crew 停留於香川的日子,便安排了時間前往參觀丹下健三的作品,除了欣賞建築外型外,我們更想往裡頭窺探人們與之互動的模式,並體驗建築如何在這座新舊融合的城市中延續生命。

PhilObserve: 丹下健三

Photo from Casa Brutus

戰後現代主義蓬勃

丹下健三於畢業後進入了勒・柯比意(Le Corbusier,1887~1965)的徒弟,同時也是日本現代主義先驅:前川國男的事務所就職。延續了勒・柯比意的精神,揉和日本傳統文化,丹下健三的建築語彙凝練了現代主義的俐落線條,與大和民族內斂的表達方式。

香川縣廳舍

PhilObserve: 丹下健三

前往的路途,我們拐進了一條平凡的街道,香川縣廳舍便冷不防地出現在眼前,通透的結構與低調的外型,難以與過往印象中生硬的政府機構做聯想。聳立在將人們隔絕的柵門內,政府機構總帶著莊嚴的距離感,香川縣廳舍卻將空間打造得使人能輕鬆就近。

底部由約7米高的柱子撐起,營造出寬闊的穿堂。穿堂與前方人行道的界線被刻意模糊,讓城市中行走的人們能自然地走入政府的公共空間。這棟竣工於 1958 年的政府機構,以建築的形式完整詮釋了民主意涵。

PhilObserve: 丹下健三

底層架空(les pilotis)是柯比意倡導的現代建築五項原則之一,而丹下健三則將此項原則融入人們聚集與實現民主的場域,賦予了穿堂作為城市廣場的功能。

PhilObserve: 丹下健三
 

通透的穿堂、一樓大廳、帶有假山的南花園形成了一個由寬鬆動線連接的豐富空間,是向著民眾開放,可隨時走入的建築。

 

走入寬廣的南花園,東館本體便豁然展現在面前。使用鋼筋混凝土作為主材料,香川縣廳舍提取了日式木構造的特徵,重現五重塔的優雅細膩,一改鋼筋混凝土過去給人的凝重氣氛。

站立在建築面前,我們想或許丹下健三正試圖透過香川県庁鼓勵人們,在身陷戰後的低迷情緒、摸索自己的立足點之際,無需全然拋棄既有文化之美,而是以轉化其詮釋來達到維新。

PhilObserve: 丹下健三

纖細的樑柱、樓層間偌大的出簷、屋簷下模仿垂木的構造,都表現出和式木構建築的美感。

香川縣立體育館

座落在距離高松市區有段距離的巷弄,旧香川県立体育館的外型與周遭的傳統屋形相比有些突兀。這樣的造型,卻是考量地質結構、建築機能、都市特色後打造出來的。

丹下健三的代表作 国立代々木競技場 為1964年東京奧運會而建,其文化和建築價值受到高度評價,被指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產。同年,丹下健三建造了與之擁有相同高等建造技術與歷史價值的旧香川県立体育館。在當時,懸吊式屋頂是最先進的技術,由鋼索吊起的屋頂可免去空間中矗立的樑柱,將體育館所需的挑高空間最大化,為運動員打造毫無阻礙的競技場所。

PhilObserve: 丹下健三

從體育館內部的觀眾席角度,可看出天花板的特殊曲線。

香川縣立體育館的另一個看點在於它特殊的外觀。懸垂的屋頂除了為運動員挪出更多空間外,據說也考量了過去作為鹽田脆弱的地質結構而打造。側樑開了幾扇圓窗,有如船隻的舷窗,美麗的弧形常被形容有如一艘日本傳統的「和船」,香川縣居民們也給它起了親暱的愛稱「船の体育館」。

PhilObserve: 丹下健三
PhilObserve: 丹下健三

Photo from Casa Brutus

PhilObserve: 丹下健三

街角商店、美術館、咖啡店都看得到連署簡章

因抗震施工招商不利,船の体育館最終在 2014 年正式關閉。香川縣居民意識到船の体育館正面臨拆除命運,便自發性地發起船の体育館再生会,意圖透過街區串聯,承接人們與船の体育館一起共度的、無可取代的都市記憶。修繕並挪作他用,而非輕易地將擁有文化意義的建築拆除,是他們惜物念舊的精神。我們想,這大概是這幾天走訪香川這座城市,最令人動容的地方了。

在兩者建築作品中,丹下健三將人們與建築互動的可能性考量進設計中,甚至帶出了市民積極延續建築生命的自發性活動。看到丹下健三在建築如此大的量體中,保留自行延展的空間,並催化出人們之間緊緊相繫的連結,讓我們十分感動。看來,除了條理分明的機能外,真正造就文化深度的,往往是設計與人們交織後產出的多樣風貌。

Previous
Previous

PhilObserve: Yashimaru

Next
Next

PhilObserve: MO de Movimie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