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 Journal )

Phil Library: Culture Map 跨文化團隊的難題

15/07/2024

全球化的浪潮下,除了打開貿易邊界、使各類的資訊流通於世界,也促使了跨國團隊的誕生。不過,在人們從巴別塔離散後,各自在城牆內構築的歷史與文化,也隱隱地形塑了一道難以跨越的藩籬,使我們在跨國合作上面臨眾多阻礙。

為跨國團隊尋求落地方案的 Erin Meyer,在業界中是著名的跨文化管理專家,而《The Culture Map: Breaking Through the Invisible Boundaries of Global Business》這本書,則透過了商業合作中的八個尺度,探討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溝通、領導、決策和信任等議題,期望透過重新歸零對於個人的理解,打破這道隱形邊界。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擷取精選的 6 個尺度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夠透過這篇文章幫助跨文化團隊 Break through the barrier!

溝通 - 低語境 (low-context) vs. 高語境 (high-context)

以我們從小學習且熟悉的英文為例,它是極端的低語境語言,意指每個單字意義狹隘且特定。相反,高語境語言中,一個字的含義需依賴前後文、語境、表情或動作來解讀,亞洲語系國家多屬此類。例如,中文的「開」可以表示開車、開門、開燈、開始等,但英文對應的是 drive、open、turn on、start 等。從單字量來看,流利的英文溝通需要 15,000-20,000 個單字,而中文只需 8,000-10,000 個漢字。

簡言之,溝通中的「讀空氣」雖然是高語境國家十分仰賴的默契,但在跨國團隊中期待他人讀空氣是十分冒險的行動,努力讓溝通順暢且透明,是商業合作中能順利運作的關鍵。這也揭示了為什麼低語境的英文會成為全世界最通行的語言之一。

回饋 - 直截(direct) vs. 隱晦(indirect negative feedback)

在文化上,拒絕的藝術經常被提及。華人社會習慣維持和諧的氣氛,通常會委婉地表達拒絕,如日本的「大丈夫」、台灣的「先沒關係」。美國在這方面較為中庸,而西歐和北歐則屬於光譜的極端。他們喜歡直截了當地指出問題,這被視為對對方的幫助,聽者也不會介意。就算爭吵到面紅耳赤,但話題結束後又可以親暱地一起午餐。

說服 - 原則(principles-first) vs. 應用(applications first)

從歷史脈絡便可看出,Ligature 合字這種將相臨的字母改變結構而相連的形狀,深植人心。雖然變化豐富的 Ligature 可能會有不易識別的問題,若拿捏得當,仍然能透過其被人們所認識的既定印象展現出品牌希望帶給人的感覺與氛圍。

原理和應用的最大差別在於人們理解事物的方式。美國是典型案例,他們花80%的時間解釋原理如何應用到生活的各個層面,認為靈活運用是實踐的本質。而西歐國家則花80%的時間理解概念的發現過程及其對其他知識的影響,僅用20%來理解應用,認為先了解事物的「本質」是通盤運用的關鍵。Principles-first的人會問「為什麼?」(why),而Applications-first的人則會問「如何?」(how)。

亞洲的思考方式則更為網狀,難以用簡單的光譜來概括。亞洲人習慣透過理解整體脈絡來認識事物,質疑世界展示的實像,透過隱晦或不可見的事物來重新思考更大的議題。這如同中華文化中的陰與陽、光明與陰翳同等重要。

領導 - 平等(egalitarian) vs. 階級(hierarchical)

在組織架構上,扁平化和階級化是常見的論述。扁平化組織常見於北歐和西歐國家,如芬蘭、挪威、比利時、德國等,而階級化組織則多見於亞洲文化。扁平化組織強調每個人都有決策權,但在跨文化合作中,階級化的員工可能認為扁平化的主管缺乏領袖特質和果斷力;相反,扁平化的員工可能覺得階級化的主管過於專橫和傲慢。階級化組織並非單純的上對下控制,它意味著上位者承擔更多責任,而下位者仰賴上位者的判斷,這種文化背景源於藩主保護平民的傳統。

信任 - 能力(task-based) vs. 關係(relationship-based)

亞洲在這個量表上是有趣的案例。「應酬文化」在亞洲普遍存在,很多商業合作都是在吃飯喝酒中達成的。第一次會議通常不談商業,只是聊天,深入了解對方,建立信任後再合作。在個性和理念相同的基礎上,合作會更加順利。

歐洲則是另一種極端,主要以能力來判斷是否合作。這種冷酷的方式常讓東方人驚訝:我們認識 20 年了,還要這麼認真談生意?但西方人認為關係與商業行為不能混為一談。反之,能力再強,如果未贏得東方人的信任,生意也難以成功。

排程 - 精準(linear-time) vs. 寬鬆(flexible-time)

對於時間的掌握度,每個國家有所不同。發展中國家因應無法預料的不確定性,對遲到相對寬鬆。美國人會在會議前5分鐘到場,準時開始。法國人則認為遲到15分鐘仍算準時。印度則更靈活,會議延遲1小時也不算問題。在這些彈性時間觀念的國家,他們認為能靈活應對不確定因素才是好的 PM,而不是僅僅按計劃行事。

對於跨文化的團隊合作,雖然沒有一定的正確解方,但總歸來說,不要去預設立場、或對於不同文化的人抱有刻板印象,保持扁平且透明的溝通方式,學習尊重不同生長背景所帶來的相異性,那麼跨文化團隊將不會是一個災難,而是一個帶來火花的合作方式。

Language switcher